用户名: | ||
密码: | ||
验证码: | ||
下次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 ||
新用户注册 《朗正投资会员权限》 |
刘国华:加速度时代的商业专注力
朗正投资:2018/10/12 10:47:01 来源:砺石商业评论 作者:刘国华 分享到:1
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在他的名作《爱丽丝梦游仙境》里讲到一个场景:红心皇后牵着主人公爱丽丝往前跑,但是不管她们跑得多快多久,最后还是停留在原地。
爱丽丝对红心皇后说:“要是在我的家乡,像这样奔跑,一定会跑到一个新的地方。”红心皇后听后回应说:“那是因为你们那里节奏太慢。在我们这里,你即使要想待在原地,也得使出全身力量拼命奔跑。”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后,社会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社会更是以一种史无前例的速度在高速发展。如今的时代,就正如红心皇后说的,要是不全力奔跑,就可能被抛弃。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个人、家庭,还是商业组织,都在以一种玩命奔跑的方式在运行。
曾任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同时也是哈佛大学现代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的拉里·萨默斯说过:“我们所学的知识在10年内就会被淘汰。”这种客观存在的知识更新加速,使得家庭围绕孩子的知识迭代,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奔跑竞赛。
尽管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就说出了“速度造就了成功,没有速度就没有成功”的名言,但今天要确保不落后而需要的速度是莎翁时代远不能想象的。
地球仍是照常24小时转一圈,但这24小时已经被我们分割成越来越多块状的紧张时间,每段时间都被分配了要去奔跑的任务。在这个加速时代,每个人和组织都已经很习惯把“奔跑”当成一种荣耀,甚至宿命。在商业领域,“快速”已经成为每个公司都时常挂在嘴边的关键词。
但是我们也发现,不少企业在加速的同时,把必要的专注力抛在一边。他们只记得“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却忘记了不破的前提是:你首先得有武功,而不是花把式。失去专注力,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失去“武功”,走向平庸。
2
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专注”,与之相呼应的是他著名的“能力圈理论”。
能力圈理论起源于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的“鞋扣理论”,该理念来自于他一位同学的父亲。因为鞋扣市场很小,所以他的这位同学的父亲很快占据了整个鞋扣市场。然后便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是全能专家,对所有事都高谈阔论、指手画脚。芒格听说后,时刻以此警惕自己不要变成这样的人,这个警惕也影响到了股神巴菲特。
后来,巴菲特给自己圈定了一个能力范围:钱、投资和自己的生活。除此之外,既不花时间研究,也不指手画脚。这是巴菲特和芒格反复提到的,这也是他们认为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投资成绩的原因。
巴菲特在1958年买了一栋别墅,一住就是六十年。在他看来,住宅的第一功能是居住,过分追求投资,甚至舒适度,都会牵扯自己的精力。他要把自己的专注力放在本行,就是金融投资分析这件事上。
巴菲特的这种原则,正是苏格拉底最推崇的刻在特尔斐神庙上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也说,人生幸福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什么事情是属于我们权能之内的事情,什么事情却不是属于我们权能之内的事情。”
互联网行业是当今变化最快的行业,每个企业都在狂命奔跑中不敢有一夕喘气的时间。巴菲特曾经在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被很多人看做是一个不能在加速时代保持变化的糟糕投资人。因此,在当时一些人看来,巴菲特不能跟上节奏,坚持不投资他们看不懂的互联网,遗憾错过了互联网繁荣。但是如今看来,乌龟得到的价值并不比高速奔跑的兔子得到的逊色半分。
与巴菲特的观点类似,苹果公司高级副总裁艾迪·库伊在谈到苹果公司对业务选择的时候说:苹果有一个优点,就是对于知道如何能做到很好的事情,就会全力以赴;而对知之甚少,或是没有很多相关专业认识的东西,绝不会勉强尝试。
乔布斯在世时,也一直坚持奉行这样的原则。苹果公司的首席设计官,在苹果产品设计上的灵魂人物乔纳森·伊夫(Jony Ive)评价乔布斯说:“乔布斯是我最好的老师,我从没见过有第二个人拥有他那样的专注力。专注意味着,即使有某些你热切想做的事,你也要把它放到一边,因为那往往会造成真正的消耗。曾经有一些时期,我感觉到自己达到了那种专注。你会意识到,以往的边界和障碍,都变得琐碎不重要。”
正是苹果的这种专注力,成就了今天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3
与巴菲特和乔布斯相对的,是一个个追赶风口的创业团队和一个个谋求转型的“传统”企业。
我们看到很多初创企业在自己的第一个业务爬坡刚爬到一半,还有很多竞争对手的时候,专注力就开始不集中,急急忙忙开展新业务,生怕被错失风口。还有很多企业,在行业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时,不是把它做大,而是上一堆新项目。
晨兴资本合伙人刘芹有次去辅导一个创业项目,发现这个团队主业还在不成熟时就开发了金融板块。尽管这个金融板块替公司赚了不少钱,但还是遭到了刘芹的严肃批评。他对创始人说:“如果你缺钱,我可以投给你,但你要答应我在未来几年之内,不碰金融。”
在刘芹看来,在核心产品还没做好之前,把注意力分散去做金融,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没赚到钱,这样的创业团队,元气会大伤;另外一种就是赚到了钱,那么团队会再也没兴趣艰苦创业,元气会伤得更厉害,而且从根本上伤到了。
我之前写过《赢者通吃的社会》一文,我在里面讲到,目前的确很多小公司、初创公司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很难生存。因此,追赶大公司,模仿大公司是一种节约时间,降低风险的理想方式。
但作为一个后来者,要追赶上领先者其实非常难。与其加速追上,不如让自己与它不同,才是小公司和大公司竞争的指导原则。
商学院教授们最爱引用的一个数据来自于硬盘行业:2/3的小公司会选择和大公司正面作战,但成功率只有6%;而1/3选择进入新兴市场的小公司,成功率是37%,是前者的6倍。
比如,英特尔曾经是芯片行业的绝对霸主,性能极强。小公司要想拼性能来赶上英特尔,几乎不可能。而一家名为ARM的芯片公司,就专注降低芯片能耗。后来加上价格低廉,ARM在新世纪开始时,已经是手机领域里的王者。
小公司寻求突围的关键,在于绕开主流。我曾经提出过一个企业的“追赶原则”,意思是一家小企业追着大公司,跟他们一起沿着铺满鲜花和掌声的大路奔跑固然是一种方式,但是你却永远不可能跑到大公司的前面。能追赶上的方式,只有离开主路,找一条山间小道而行。这里没有掌声和鲜花,只有寂寞和专注。
4
专注是小公司绕开大公司,也是抵抗大公司最有效的方法。不要担心专注一件小事情没人看得上,小事情跟大事业之间反而具有更高的关联性。
大名鼎鼎的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有一次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小野的答案就两个字“专注”,他说自己是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寿司制作中去。直到70多岁,这位老头子每天还亲自早起去东京海鲜市场挑鱼。一块章鱼在切片之前,他还要用独特的手法按摩四十分钟。到今年小野二郎已经93岁高龄了,他尽管已经不能亲自掌厨了,把事业交给了他的儿子,但是他还一直行使着监督的职能。
几年前,世界著名影星、《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在母校哈佛毕业典礼上的演讲里讲到她去吃这家寿司店的经历。她和丈夫去东京吃这家著名寿司,发现好吃到连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左右看去,店里只有6个座位。据说几十年来,座位一直没有变化。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才想明白,这是这种不求扩张的专注才成就了这家全球闻名的寿司店。
与小野二郎的专注力不同,我们很多小公司太过于急切想成长为一家大公司,试图占用比较多的产品、服务品类,结果往往什么都干不好。小公司在这种情况下要破局,一定要做减法。
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提出过一个影响很大的奥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这里的奥卡姆是个地名,是威廉生活的所在地。
有人认为,威廉的这把剃刀剃秃了几百年间争论不休的经院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使科学、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也因为它的广泛和普适性,所以直到今天这把“剃刀”依然锋利,并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奥卡姆剃刀定律,被人简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该定律在提醒我们,在你做“加法”时,要时刻警惕这样做的必要性。在商业上,它意味着空洞无物、影响核心功能的无用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回归到专注某一个核心的要点。
5
回到企业管理上,今天高官们接触了越来越多的管理理论和模式。面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很多管理者便按耐不住,跃跃欲试。今天要企业员工学这个,推行这个;明天学那个,推行那个,最终搞得员工苦不堪言,公司经营业绩也一路往下。
了解管理上的经典理论,甚至流行的理论对管理者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些商业定力,不能专注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就会陷入商业迷思。
我们有人经常批评商学院对MBA、EMBA的教育,说老板们在读之前,企业好好的,读完之后,企业就一个个开始走了下坡路。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课堂上接触了太多理论,而个人的专注力又不强,对理论本身和其适用场景了解得也很浅。
很多管理者非常迷信那些看起来非常吸引人,名字形象生动,但实际上非常片面的无效理论。有些偏激、另类,反主流理论也能在第一时间吸引管理者的注意。
实际上,真正有效的理论首先是适应企业本身的,与流行毫无关系。管理的核心一定是以人为中心,因此一些反人性的理论必然只是一波热度。好的理论必须对人性要有准确把握。像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双因素理论等等,对人性的把握就很到位。
做为管理者,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企业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上,而不是盲目跟风,否则很可能会以失败而告终。
真正影响企业持续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其市场定位的不断变化,战略目标的不断调整,甚至也不是推出一个又一个新产品,而是专注、集中焦点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力量。企业应该把专注力放在为顾客创造价值,让顾客价值成为企业产品的起点、企业服务附加价值的起点、企业策略的内在标准。
6
欧洲有句看似矛盾的谚语,“慢些,我们就会更快”,这句话点破了在这个加速时代需要一种慢的专注力。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除了写过大家耳熟能详的《世界是平的》一书外,还写过一本名叫《谢谢你迟到》的书。他之所以把书取这个名字,原因是他每天都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很满,早餐的时候都要邀请一位采访对象。由于堵车的缘故,不少嘉宾会经常迟到。弗里德曼慢慢地发现,在这段等候嘉宾的“慢时间”里,反而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所以,他会跟嘉宾说:“不用抱歉,我要谢谢你迟到。”
托马斯·弗里德曼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越是加速时代,越要重视“慢变量”。
快节奏的生活,已经让我们越来越无法专注下来。很多美国公司现在都开始通过类似于冥想式的训练来提高员工专注力。
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创立过“正念减压”方法的卡巴金认为,我们每天被各种电子产品包围,因为这会让很多人做事情的时候无法有专注力。他认为我们现在基本上都处于一种持续性的部分注意。也就是说,我们常常一边工作,一边看手机,或者是关注其他的信息渠道,很难保证心力专注于一件事情上,这会大大降低心力的使用效率。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学教授厄尔·米勒的研究:同时专注于两件事情会超过人类大脑的处理能力,特别是当人们试图同时做两件相似的事情时,就会竞争使用大脑的某些部位,都想得到更多的关注,结果反而降低了大脑的工作效率。
同时,根据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克里夫·纳斯的研究,在多任务处理实验中,神经回路需要进行浏览、略读,然后才能扩展加强处理多任务的能力。但与此同时,深入阅读和思考的持续专注能力被削弱了。也就是说,我们即便能提高自己同时处理多任务的能力,但事实上处理的事情越多,专注越少,会妨碍深入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不管人还是企业,专注力正是他们取得伟大成绩的原始密码。
有人问世界数学大师陈省身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数学,他的回答是:“别的都不会,只好做数学。”而有人问著名画家黄永玉当初为什么学画时,他的回答也如出一辙:“别的什么都不会,只好作画。”
1991年的美国独立日,两位商界的大鳄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第一次会面。此前没有见面的原因,一是巴菲特宣称从不喜欢IT人士,二是盖茨对只会拿钱选股票投资的人,也宣称毫无兴趣。但当日,当盖茨的父亲在晚宴上提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两位原本宣称彼此“不在一个世界”的成功者却给出了相同的答案:专注。他们也从此一见如故,开启了一段最具“含金量”的友谊。
7
在加速时代,个人与企业不断地被各种“危急”、“焦虑”扰乱心神。速度越快,人们就越没有耐心。信息变得越来越多,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在恐慌中逐渐失去了专注力。
美国知名记者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中写到,互联网让我们的专注力变得越来越差,让我们的大脑变得越来越空洞、浅薄。
在这个时代,快的重要性大家都深切地体会到了,但专注力的重要意义很多人会忘记。
《孟子·告子上》写道,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意思大致是,世间万物如果不持久地关注、照顾,晒一天冻十天,即便再容易长好的东西也不会长好。
感谢您对投资中国网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按住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转发给朋友将有更多人受益。